三国群英传6官职一览

五礼六拜是什么?

一、五礼的具体内容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

吉礼,就是对天神、地神和诸多人间圣贤的祭祀活动。如泰山封禅、各朝皇帝登基时的祭天大典,以及祭祀日神、祭祀月神、祭祀皇帝、祭祀孔子的典礼等。虽然各个朝代的祭礼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都对祭祀极为重视。

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的记载,国家设置有专门负责建立和天神、地神和人神沟通的职务——大宗伯,用以辅弼君王治理天下。

文中还记载了具体的方法,如焚烧动物和布帛祭天神,烧烤动物祭日月星辰,用动物的血祭山神等。

凶礼,指国家重要人物的葬礼、封谥号的典礼、出现不祥预兆后进行的祈福仪式、大旱的时候祈雨仪式、发生瘟疫之后祭祀医神等活动。

唐朝的《通典》中就明文记载了唐朝开元年间的十八种凶礼,如国灾、国难、国丧等;其中还涉及帝王家族重要成员的丧事,如皇帝、皇太子、皇后等;政府官员的丧事,按照爵位和官位的不同,规格也有所不同。

军礼,指国家军事方面的礼法。比如,审验人口、征招兵员、操练军队、任命重要将领和出征等,国家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典礼。

唐朝的《通典》中就记载了唐朝的军礼有二十种,其中包括祭祀太庙、祭祀天神、祭祀山川河流、宴请军将、教导军将、练兵等。

宾礼,就是迎来送往的各种礼数,包括人与人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等。

比如在周朝时,天子派人迎接诸侯来拜,天子在宫殿接见诸侯,天子接受太庙的进贡,天子派人到诸侯国视察,这些都有严格的礼法规定。

《清史稿·礼志二》中有文记载,藩国朝贡、外国公使的礼节、本国官员的礼节,甚至京官和地方官之间的礼数,都有明确的规定,不能随便逾越。

嘉礼,与凶礼相对,是国家或帝王家主要成员有喜庆事时举行的典礼。如皇帝登基、册封皇太子、册封皇后、皇族主要成员嫁娶、国家任命宰相、授命大将军、册封诸侯等等。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文记载,皇帝用大赦天下亲近民众、用宴请的方法亲近族人、用婚嫁的方法亲近大臣、用庆贺祝福的方法亲近邻国等等,这些行为都需遵循严格的礼法。

关于五礼,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五礼是册封爵位的礼法。

在古代社会,对于那些有重大贡献的臣子或皇亲国戚,国家都会册封爵位。爵位分为五等,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因为所封爵位的不同,赐封时使用的礼法也就不同,一共有五种礼法,因而也有“五礼”一说

二、

古代汉族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一拜天为父,二拜地为母,三拜日为兄,四拜月为嫂,五拜五祖,六拜万云龙大哥,

三、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三国中对上司的称呼?

一、1、大王:汉朝以来对封王者的尊称,如果是在曹操麾下,在曹操被封魏王之后自然要用这个称呼来称呼他了。

2、主公:这个属于刘备的专属称呼。刘备在占据益州之后,实际上已是一方诸侯,但由于当时官职并未提升,改变称呼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于是不知谁出的主意,从“主上”和“明公”两个称呼中各取一字,形成了“主公”这个特殊的称呼。

3、相公:汉朝和曹魏时期对拜相者的尊称。例如曹操在被封为丞相后,如果称之为“曹丞相”则显得比较疏远,一般亲信下属都会称之为“相公”。

4、明公:一般用来尊称获得开府权力的官员,一般指大司徒、大傅、大师、丞相等职位,例如曹操在获得开府权力后,下属官员便经常称之为“明公”。

5、使君:东汉时期刺史的尊称,一般用来尊称管辖一州之长官。例如刘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被称为刘使君,原因是刘备的官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左将军、豫州牧。

6、府君:对郡相、太守的尊称,一般用来尊称管辖一郡的官员。

7、将军:这自然是对将领的称呼,例如孙权由于担任讨虏将军的原因,被下属尊称为将军。

8、麾下:虽然有部下的意思,但也可以作为将帅的敬称。例如:愿麾下重天授之姿,浮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张紘传》)。

9、君侯:秦汉时期对列侯的尊称,后来东吴的下属对孙权也尊称“君侯”、“吴侯”。

10、元老:一般用来尊称德高望重的老臣。《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赵僖),三世在位,为国元老。”

11、县令、县公、明廷:根据汉制,一般用来称呼一县之长,如果县内人口过万则称县令,不足一万称县公。同时,对一县长官也可尊称为明廷,例如《后汉书·党锢传·张俭》中所载,“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

除此之外,对于官员一般也可以直接称呼其姓氏+职位,例如刘备可称为刘豫州、曹操可称为曹丞相、王朗可称为王司徒。对于有学问但无官职的人,则可尊称为先生,例如卧龙先生。

自称一般采用谦称,比较简单,如果是官员,见到长官一般自称下官或臣,将领一般自称末将。而如果是一般老百姓,则自称为草民或小民即可。

二、官大的一般称官职的名称,如曹丞相,董太师 官平级和叫比自己官小的叫的都是那个人的字,

官职五六品是什么意思?

一、就是古代官职等级的一种。

官员品级起源于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官职等级划分的标准。按照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九品、从九品的顺序,由高到低划分出不同官职的行政级别,奠定了中国古代官场上下尊卑之序。

五、六品属于中级官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或副厅级干部。

二、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三书六品是哪三书六品?

一、

唐朝的三省制度即是中书、门下、尚书。中书、门下机构管理中央文件的拟定和审核,所以职能较为重叠,故其官位相似,其最高长官正二品、副长官为侍郎(正三品)。尚书省分六部,其最高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为侍郎(从二品),其下六部尚书为正三品,六部副长官仍称侍郎(从三品),以下分司(曹),正副长官分别为从五品、从六品(即当今司局级)。唐朝因唐太宗当皇帝前当过尚书令,故唐朝一般不设尚书令,尚书省最高长官为侍郎。唐以后三省制度逐渐没落,中书、门下省逐渐被替代,至明逐渐形成内三院六部制。

二、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现代意义:

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

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三国群英传6里面主将和元帅和主将有什么分别?

一、在三国群英传6中,主将和元帅都是指指挥官角色,但是它们有一些区别:

1. 主将是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可以直接指挥部队进行作战,但是不能被任命为全军的总指挥。

2. 元帅是全军的总指挥,可以任命和调度其他将领,是军队的最高领袖。

3. 主将和元帅都可以被任命为副将或者参谋,但是主将不能被任命为元帅。

4. 在游戏中,主将和元帅的属性和能力也有所不同,元帅通常比主将拥有更高的统率和智谋,但是主将可能在其他方面更有优势,比如武力和魅力等。

二、主将和元帅在三国群英传6中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主将是指在战斗中承担领导作用的武将,可以通过编队来提高战队士气。
而元帅则是统领全军的高级指挥官,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作战指挥,并且对于召唤援军、调整战术上也有着更大的优势。
在游戏中,选择不同的主将和元帅能够在战斗中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三、区别就是如果两个军团是由刘备带出去的,那刘备就是元帅,如果是由关羽带出去的,那关羽就是元帅。都是掌握国家大证方针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