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管理国家山林的官职叫什么蚂蚁庄园

古代动植物保护法?

一、早在几千年前的五帝时代,中国就非常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当时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被称为“虞”。在汉代,有专门关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法令,这是我国最早的保护鸟类的法令。

宋太祖于建隆二年(961年)下达了《禁采捕诏》,禁止在鸟兽鱼虫的繁殖、生长期采捕,不仅要求明确,而且最大的特色是法令的延续性,强调此令固定下来,每年都要重申发布予以执行。到了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又颁布了《二月至九月禁捕诏》,在前面的基础上更要求基层官吏主动抓捕违禁者,并写在墙上扩大宣传,影响民众,自觉保护野生动物。清朝顺治皇帝下令禁止广东采珠。康熙皇帝免去向皇宫供鹰的指标。

二、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野生动物的保护,而且有独到和成熟的经验、做法。我们不妨来看看,在古代,人们都是怎么做的。

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和法令

早在几千年前的五帝时代,就非常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当时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被称为“虞”。大禹治水时,舜帝同时派益为“虞”。现在看来,“虞”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所以益是世界上第一位生态保护官员。

后来,在儒家经典著作《周礼》中,详细地记述了周代管理山林川泽官员的建制、名称、编制及职责等。周代设地官,地官大司徒是政府官员中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重要。他分管农、林、牧、渔等生产部门。而下属山、林、川、泽的官吏分别称为山虞、泽虞、林衡、川衡,并按山林川泽的大小制定了大、中、小三类机构,及员工的数目编制。可见当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是相当健全的,其职责也很明确。周以后的朝代多数也设置了虞、衡等机构来管理山林川泽等,以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其中专管禁猎政令的职务叫“迹人”,由“迹人”设立界限、禁令,派人守护。凡田猎者都必须听从“迹人”的命令。规定禁止捕杀幼兽,摘取鸟卵及使用有毒的箭射杀禽兽。

中国各个朝代的野生动物保护法

那时,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令也有了雏形。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的《伐崇令》说:“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违者受到的惩罚很严厉。春秋时,齐国规定山林水泽按时封禁和开放。《管子·地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可见其对于违反保护规定处罚更是残酷。《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中也记载,当时制定了春夏秋冬的禁令。禁令规定在生物繁育时期,不准砍伐山中树木,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不准用网具捕捉鸟兽,不准用网下水捕鱼等等。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法令的逐步完善,为后来各个时期的野生动物保护奠定了基础。

古代掌管山川的官吏?

一、古代掌管山川的官吏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

工部尚书,雅称大司空,古代官职名。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吏、兵、户、礼、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工部尚书为其长。工部尚书品级在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最著名的有清朝宰相陈宏谋等。

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周代属冬官事,秦汉属少府。曹魏自少府分置水部曹,隶尚书台,掌水利工程,兼领航运之政。晋置屯田曹、起部曹,掌农垦(军垦由屯田中郎将领之)和水利事业。南北朝时期,南朝沿置不改,北朝损益不定。隋朝将前述诸曹合并置为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沿用北周工部的名称,列为尚书省六部

二、掌管山川的应该是户部尚书

古代守林人是什么意思?

一、古代守林人是一种职业,主要负责守护森林,防止火灾、盗伐等危害,同时管理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古代,管理森林的职位主要由林业官员和守林人来担任。林业官员是管理森林的最高官员,负责制定规章制度、监督森林的开发和利用等。而守林人则是具体的执行者,他们负责巡视森林、防止火灾、盗伐等危害,同时管理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确保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守林人一般由当地的村民或猎人担任,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林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保护森林为己任。

二、就是指现代的护林员一样呗